我們每個人都是制度的產物,管理方法會承認和接受這個現實,進而審視導致失敗的制度,最后著力改良制度,而不是非要找出一個人來承擔責任。團隊合作能完成世界上的所有工作,你我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在一家公司,即便優秀產品是集體努力的結果,管理者們卻常常憑借自己的直覺,過于關注“優秀員工”的個人表現。這種方法看起來是對的,卻會導致一個團隊無法實現最優效益。
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互聯網產品的微信團隊,不可不謂之成功。微信教父張小龍曾公開發表演講,闡述了自己對產品與管理的思考,重申了‘敏捷管理’的必要,并表示這是微信團隊從成立初期就堅定使用的管理方法。
“敏捷管理”究竟有何奧秘,值得張小龍如此推崇?它能幫助團隊提高工作效率嗎?交廣國際管理咨詢分享給大家團隊的敏捷管理。
怎么做才可以帶出一支效率驚人的團隊?
在耶魯大學,斯坦利·艾森斯塔特教授教的一門編號是CS 323的計算機編程課是出了名的難學。學生抱怨做一次作業要花很久,于是他跟蹤了解每個學生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間,他想知道學生的成績和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間是否有關系。
有趣的是,對比結果顯示,兩者并無關系。有些同學速度很快,得了A,有些人速度很慢,也得了A。在成績一樣的前提下,最快的學生和其他同學的速度比為10∶1。10 倍的差異很驚人,不是嗎?如果你是一位經理,你會希望雇用那些能得A,而且花費時間最短的員工。
但如果從團隊而不是個人的角度來看,會有其他有趣的發現。一項研究涉及3800 個不同的項目,分析師沒有關注個人表現的數據,而只關注團隊表現的數據時,有了驚人的發現。最好的團隊可以在1 周內完成任務,你猜最差的團隊需要多長時間?你可能會猜和耶魯學生課上的表現一樣,10∶1(這意味著,同一項工作,最差的團隊需要2個多月來完成,最快的團隊只要1 周就能搞定)。真正的答案卻是,團隊之間的差別比個人之間的差別大得多。最慢的團隊不是花費10 周,而是花了2000 周。
這就是最差團隊和最好團隊的差別。所以,你的關注點應該在哪里呢?從個人的角度看,如果你能把所有的雇員變成天才,效率可能提升10 倍。要是從團隊的角度看,即便你能讓最差的團隊達到中等水準,效率也會有驚人的提升。更多咨詢案例詳情關注交廣國際管理咨詢。
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