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能力和生活閱歷一樣,做到高層的人差不多都是“過來人”,懂得在世上只有自己能真正幫助自己。那么,做好企業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行嗎?實際上,只有借助外力但依靠自己才是最佳的選擇。那么對企業管理者來講,用什么方式才能夠做到依靠自己呢?答案是:具備標桿管理能力。
目前,標桿管理還沒有上升成為主要管理學科中的一門,但在國際管理學術界和國內外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逐漸重視這種管理技術了。企業掌握了這種技術,就可以做到有效的“拿來”——把別人運用的好方法,有效運用在自己的經營管理中。這里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外部力量,所以標桿管理本身就可以使企業在實戰中有了依靠自己的能力。其核心功能是使企業向業內或業外的最優企業學習,通過學習,企業重新思考和改進經營實踐,創造自己的最佳實戰方法,最終從模仿走到創新。
近年來,收集了很多關于企業盲目學習、模仿而最終導致失敗的案例。這些企業覺得某一企業非常成功,就把他們的模式簡單地套過來用。
實際上管理者對其標桿對象為什么運用此模式,此模式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并不深悉。這就仿佛理論與實踐的對應關系,管理學教材、書籍、管理咨詢方案上的很多方法為什么在實戰運用中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向標桿對象對照什么?淺層次的對標是技術模塊對標、標準對標、流程對標和方法對標,這些工作是必要的,但永遠不是本質的。
思維模式對標、管理機制對標和文化環境對標,是一種深層次的對標,其主要是從人的觀念開始去解決問題,并照顧到其連鎖效應。能夠把握這種深層次的標桿思維方式,才能使企業從對標管理中真正受益。
常有國有企業的創新工作被過度夸張,在企業自己來看是莫大的政績,但從標桿思維的角度來講,脫離實際。管理創新是必須和日常的,要求滲透到企業每一個崗位的日常工作中。但企業管理者會認為創新很難做到,這說明他們不具備標桿思維,急需進行企業標桿文化建設。
我很欣賞目前一些國內500強企業提倡的同業對標,至少說明這些企業的決策層認識到標桿管理的巨大作用,它是企業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必須。但我到他們下屬的公司授課或指導時卻發現:企業對標桿管理方法幾乎完全摸不到門路,并沒有做到有效對標。即便是知道了同行某企業的某種工作做得好,也不懂得如何去學習它,利用它。只有切身去體會,企業才能真正領悟到創新工作可以是簡便易行的。
無論企業、政府或是個人,標桿管理都很適用,其前提需要一個“標桿”,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參照物,“時時對標桿”,停止對標就是死亡,勢必被別人趕超。
了解對標的重要性,接下來是主動地尋找標桿,尋找差距,把別人的好辦法、好經驗拿過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拿來主義”。“拿來主義”是經營管理中的“進攻”。之所以提出標桿思想,推崇標桿管理,是希望更多的國人重視它,共同研究它,人人都追求正確的“標桿”,實現科學的發展。
看過此文章的人還看了交廣管理咨詢講師團的《什么是企業標桿管理》
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