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營收只有幾千萬的民營企業,甚至也能拿出5%到10%的營收來給管理團隊及企業家自身做管理培訓。
顧問與培訓師的區別在于,顧問如果僅僅擔當教練或老師的角色,恐怕仍構不成一個基于企業內外部環境的現實,形成一套可以落地的管理思路或“劇情腳本”。
在業界,也有人把咨詢顧問比作醫生,與培訓講師過過嘴癮不同,顧問真的被預期能夠“救死扶傷”。
培訓與咨詢,有時是難以分開的,甚至培訓需要咨詢先行。但一些企業請顧問,好像請戲班子似的。進門三盤,上堂四考,然后一眾七大姑、八大姨的斜著眼看你出招。
這樣一來,搞得顧問也沒有專業心態了。大家都是斗雞心態,動不動就是PK挑戰,動不動就裝神弄鬼。
不少企業在老師請進門后,經理人玩頑童戲師的游戲,請了還不如不請,因為那是浪費公司資源。請顧問是信任在前,要么不請,請進來不信任,還不如不請。
另外,請顧問是由老板完成信任考察,咨詢是老板工程,大腦下決心要吃的藥,常常是味蕾所拒絕的。怎么可能有令企業上上下下都滿意的顧問呢?
如果客戶是懷疑心態,顧問想的也就不是如何更客觀、如何更專業,而是如何迷惑客戶,如何蒙哄過關。有時甚至要言過其實,以便矯枉過正。
私底下,有些甲方自己也是名校MBA、多年職業經理,經歷多年發展與培訓,經理層的管理理念并不少。發展速度與經營業績雙強,連外企對手們也不敢小瞧的名企,那么面對咨詢公司從一個剛剛還危機四伏的老大難企業聘的顧問,不免心生疑問:他憑啥來到我們的地盤指手劃腳呢。
總之,顧問工作的特殊性注定了他不是一個供應商或服務員。顧問,是啟智者。如果客戶沒有了拜師心態,神仙也沒法讓你改變。如果客戶沒有了拜師心態,神仙也沒法讓你改變。杯中不空,如何倒進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