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ogo
    tel

    管理咨詢 > 關于我們 > 新聞中心 > 媒體采訪 >

    譚小芳分析企業家警示錄:不轉型,就滅亡!

    日期:2015-07-02 19:33 閱讀次數:

    “轉型”就成了當今最炙手可熱的流行詞。國家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政府職能轉型、廣東經濟轉型、民營企業轉型、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盛大網絡、微軟、柯達等都在轉型……在價格戰不斷、市場結構不斷演變、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和歐盟反傾銷等環境下,每個企業家不得不深刻思考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戰略轉型。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且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很多企業為了更好地解決生存之道,或主動或被動地開始戰略轉型。然而,這些企業在實施戰略轉型后,結局卻截然不同。有些企業在轉型后有如“鳳凰涅槃”,獲得新生,如IBM;而有些企業在轉型后卻逐漸沉淪,慢慢淡出人們視線,如澳柯瑪。
     
      在后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競爭優勢的來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刨造和侵蝕。許多企業為了在不確定環境下求生存、做大做強和謀求持續成長紛紛走上了戰略轉型之路。面對企業戰略變革實踐的這一新發展,企業界提出了如下系列問題:企業戰略轉型能力問題是否值得研究?
     
      用什么理論來指導和分析企業戰略轉型能力問題?企業戰略轉型能力的內涵、本質等內在機理到底是什么?企業戰略轉型能力的構成要素、影響因素及其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是什么?企業戰略轉型能力的實證方法如何設計?企業戰略轉型能力的理論模型能否得到實踐的驗證?具體來說,譚小芳認為,有如下幾個行業值得關注和思考——
     
      “轉型”大師拉姆·查蘭曾言:“現在,到了我們徹底改變企業思維的時候了,要么轉型,要么破產。”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轉型對于企業來說是堂必修課。當數碼技術令膠卷行業成為歷史的時候,膠卷企業們也紛紛被迫進行著市場轉型,找尋新的發展方向。
     
      據了解,昔日的膠卷行業的巨頭富士膠片在中國轉型賣起了化妝品。富士膠片在日本本部仍以醫療影像為主業,但在中國市場卻只賣化妝品。這乍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兩項業務,卻是富士膠片另辟蹊徑的轉型功效。那么,富士轉型賣化妝品靠的是什么?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是從真實的客戶體驗出發立足于新的領域。在富士的這場戰略轉型中,從產品研發到營銷模式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以往膠片上的化學涂層,可以通過數值來反映物理屬性。但是化妝品,就需要人最直觀的感官感受。在研發過程中,研發人員用上百種樣品在自己身上嘗試,通過測量皮膚的水重量和蒸發量來檢測產品效果。并且還通過邀請消費者免費試用的方法,通過消費者的反饋意見不斷改善自身的產品,加快新產品的最終成型這一過程。
     
      譚小芳靠的是基于優勢領域里的核心技術作為企業跨界的助力。從2006年開始,富士膠片將自己原有的4個研究所,尖端核心技術、有機合成化學、先進打印材料和生命科學研究所整合為“富士膠片先進研究所”,將此跨行業的技術平臺作為創新基地。化妝品即是這一平臺的產物。在對影像的研究過程中,公司積累了對膠原蛋白的研究功效、抗氧化技術、可以將成分穩定輸送到指定部位的獨創納米等技術,并將其應用到護膚品的開發領域。
     
      最后靠的是準確的定位:強化技術,不淡化背景。“這化妝品什么牌子?”“富士膠片公司生產的。”“富士我懂,不就是生產膠卷的嗎,怎么變成化妝品了?”“就是你說的富士,他們也在研究化妝品。給你舉個例子你就明了了,照片放久了就會發黃對吧,但是富士的不會,因為用了抗氧化技術,現在這種技術就用在了化妝品上,在日本很流行”……
     
      透過女店主跟顧客之間的這番對話,你就會發現富士在推廣其化妝品時遵循的幾個原則:第一,不淡化富士膠片背景;第二,用技術邏輯來解釋老業務和新業務之間的關聯;最后,將產品訴求落足在“抗氧化”這個點上,突出技術背景。其實,從膠片中尋找到化妝品技術的富士膠片,給其他奔波在轉型路上的企業最寶貴的經驗就是:不拋棄自己的過去,在自己的優勢領域里重新尋找新領域,并盡力為競爭對手樹立門檻。
      
       戰略轉型意味著變革,意味著要打破舊有的企業發展機制,沒有人會拒絕改變,但是人們都拒絕被改變。企業是由人構成的,因此任何企業要成功的實現戰略轉型都是極其陣痛的。戰略的選擇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任何企業的戰略轉型都面臨著陣痛。
     
     中小企業主多是自食其力、自我奮斗的實干家,他們大多經營家族企業,沒有受過企業文化的熏陶。這些人沒有讀過MBA,也沒有很高的學歷,創辦企業全憑膽魄和熱情。他們大多不重視品牌營銷,也缺乏這方面經驗,不會使用專業方法開展品牌營銷,這成了企業不能做大做強的致命弱點。下面我們來看看吉利的戰略轉型案例,在我看來,是提升其品牌價值的重要戰略手段——
     
     其一,并購沃爾沃品牌。沃爾沃在全球豪華車品牌中居前四之位,近百年的歷史中,還沒有被一個初出市場的小汽車公司的掌控過,迥殊是在各個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公司,吉利做到了。吉利此舉,不僅讓其品牌知名度提升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更為其品牌影響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了這兩個高度,吉利的品牌提升就變得輕松多了,容易多了。因為,有了沃爾沃在其品牌后面站著,吉利的品牌無形之中也得到了提升。
     
       其二,品牌策略的轉變。此時的吉利己有了明確的品牌管理意識,即,不能再延用過去母子品牌背書的形式搞產品了,那樣的方式很累,且不易達到目標。此前的一系列產品品牌,都是隨做隨丟,沒有一個是可持續的,現在看來,發展早期的吉利,以多子多孫為福,但大多不長命,也不是成才的料。
     
    到了“影響力階段”,吉利接納獨立品牌模式;母品牌吉利更多的是公司品牌,似乎與產品品牌無關,新出臺的品牌都與吉利劃清邊界,以全新的母品牌格式出現。如“英倫汽車”的格式,并在此格式下,發展更多的車型品牌。從早期的混亂打法,到如今的正規軍做法,吉利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轉型進級。這一次對產品線做了破釜沉舟式的調解,把過去混亂發展的車型產品全部停產,垂直切換“新三樣”遠景、金剛、自在艦;
     
      (這些產品也隨時準備淘汰)在品牌的進級的當口,提出:全球鷹、帝豪、英倫等三大獨立產品品牌,由此形成了5大技術平臺、15大產品平臺,42款產品儲備的集團隊形。其中“英倫汽車”承當著品牌提升的重任。好在,吉利雖有沃爾沃,但他們并沒有將其中國化。
     
      這使得沃爾沃依然發揮著它應有魅力,并且用不需言說的力量,支持著吉利汽車母品牌的發展。毫無疑問,吉利不光是要做大,更是為了做強;不僅要做中國高端汽車品牌,還要做世界的。要做到這一點,吉利需要脫胎換骨的改變。這種改變在李書福的講話中就可以感受得到:“吉利的對手是豐田、本田、通用、大眾、福特和現代。”想了解更多人事法規請點擊廣告買賣網
     
     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依托并獨特使用要素資源,形成遠遠超越于競爭對手的,使對手在短期內難以替代的競爭優勢。基于資源的有限性,核心競爭力建設的原則是或統一于技術,或統一于市場,不可兼得。當然,統一于技術不是不做市場;統一于市場也不是不要研發,這里指的是資源配置的戰略導向。

    本文出自企業頻::http://enterprise.dbw.cn/system/2014/02/08/055475656.shtml

    交廣直播

    定制培訓

    暢銷課

    全年培訓計劃

    交廣客戶

    ?

    專業專注

    十四年只做一件事

    12條準則

    嚴格篩選講師

    低價透明

    講師直接報價,低于市場30%

    7天不滿意

    全額退款

    購買內訓贈送測評

    購買微咨詢送內訓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