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社會,電話作為一種快捷、方便、經濟的通訊工具,在咨詢和購物方面已日益得到普及。現代生活追求快節奏、高效率,電話銷售應此而生。譚小芳認為,最近一段時間,形形色色的商家也更熱衷通過手機針對個人進行“精準營銷”。據記者了解,在國內手機全面實施單向收費政策后,利用手機進行商業推銷行為開始大幅度增加。
通過電話進行銷售可以增加企業的銷售量,降低營運的成本。推銷人員積極主動地給顧客打電話就可以保持與顧客的良好關系并獲得更多的訂單。電話推銷使得推銷人員花費在出差旅途的時間、住宿與交通等的費用也相應減少。此外無論是推銷人員打電話向顧客介紹產品還是顧客打電話向推銷人員投訴,企業都能及時的把握顧客的需求,更迅速地為顧客提供產品和服務。
電話銷售雖然不是一種面對面交流,但它能夠省去登門拜訪的等候、見面客套等環節,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商品的推銷和訂購,從而提高商業活動的效率。再有電話銷售屬于遠距離接觸,對方沒有被壓迫感,易于接受有關產品的信息。交談雙方也不會為其他人所打擾,易于溝通。
缺乏信息的表達力。目前電話主要還是通話的工具,在可視電話或電話與電視結合在一起的裝置尚未普及的情況下,電話推銷時推銷人員無法看到顧客對推銷信息的反應,無法通過電話來演示商品,顧客也很難直接感受到推銷人員所強調的重點。與面談推銷相比較,電話推銷無法把味覺、觸覺以及視覺等特性傳達給顧客。這影響了電話推銷的效果。
推銷易被拒絕。如果把顧客和推銷員在電話中交談的行為,與面對面交談的行為互相比較的話,我們會發現其中有著較大差異。通常顧客都覺得,在電話中拒絕推銷比當面拒絕容易得多,這是因為看不見推銷人員,降低了顧客的心理壓力。
擁有小車的廣州市民陳先生投訴,近日不斷有保險推銷員撥打其手機推銷汽車保險,對其工作和生活造成滋擾。“我平均兩三天就接一個這樣的電話。”盡管類似汽車保險推銷無一例外地表示“能提供最大的優惠”,但卻惹來陳先生極大的反感.
“
我客客氣氣地表示‘不需要’,但對方撥打的次數并沒停止,反而越來越多。”陳先生表示:“很多時候,我拒絕了一個推銷員,第二天同一家公司的另一個推銷員又打來電話。”更讓陳先生擔心的是,不知道為什么對方能準確地了解到他的私人資料:“對方能準確地知道我的車型、我的汽車保險什么時候到期,甚至我的手機號碼。”
陳先生質疑是不是現在的汽車保險公司泄露其私隱資料。一位知情人士則透露,由于銷售汽車保險公司的推銷人員流動頻繁,因此他們往往會把手頭上的客戶資料從一家公司帶到另外一家公司,導致市民私人資料難有保障。
除了汽車保險之外,打電話到市民手機上推銷人壽保險的行為也非常常見。市民王先生向記者表示,近來他頻繁地受到人壽保險公司電話促銷的騷擾。王先生說,該保險公司向稱王先生表示其手機號碼被抽中,將向他提供優惠的人壽保險。
為取得王先生信任,該保險公司業務員還宣傳此次活動是與某運營商合作。不過據記者致電該運營商熱線查詢,該運營商熱線的工作人員向記者明確地表示并未與該保險公司合作,并稱,盡管該公司有積分兌換保險的活動,但是必須用戶親自去營業廳兌換,“而且必須是用該運營商熱線通知”。
一位記者相熟悉的保險代理人表示,由于保險業競爭激烈,因此很多保險代理人都會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來開拓客戶:“比如通過QQ加對方為好友,或者通過某種途徑獲得客戶的資料,然后直接打電話碰運氣。”
盡管信產部及運營商不斷打擊,但是非法聲訊臺始終沒有完全消失。由于手機具有來電顯示功能,很多非法聲訊臺經常利用這一點引誘手機用戶回撥。一位海珠區的市民向記者表示,某次他看見手機上有陌生的號碼,一回撥傳入耳朵的卻是“歡迎光臨某某交友中心熱線”。該位市民表示他“非常擔心我已經被索取了高額的聲訊臺費。”
由于電話推銷成本低、效率高,近年被一些機構大量使用,保險業使用這招更是非常普遍,很多市民都表示接到過保險業務員的推銷電話,對此非常反感。多數人都說被電話推銷“騷擾”過,最多的一位一天接到過5個推銷電話。一些市民表示,電話推銷保險對保險公司來說可能比較方便,但對于被推銷人而言,卻是嚴重的干擾。
特別是當別人正在工作、開會的時候,推銷員還反復打電話,讓人非常窩火。與此同時,一些保險公司還以贈送紀念品為誘餌,通過“聯誼會”、“理財講座”等形式,宣傳保險產品。可會開完后,當初承諾給客戶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紀念品,也被一些推銷員據為己有。
由此,很多人就對保險公司的誠信產生了懷疑,甚至認為“保險公司就是騙子”。保險公司搞這些活動,原本是想開拓市場,但由于工作人員素質的良莠不齊,反而影響了自己的形象,可謂是出力不討好。
保險公司之所以熱衷于通過電話推銷,首要的理由卻是方便群眾。在保險公司看來,電話營銷沒有中間環節,既省去了一部分費用,還可以避免一些業務員由于專業性不強、素質不高而造成退保等問題的出現。同時,打電話人員和下單人員分離,還能防止交叉上門對客戶形成的騷擾。
本文來自新民網:http://tech.xinmin.cn/2013/09/10/2185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