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確是醫療機構投資熱,呼啦一下開了那么多的診所和醫院,不算既往的存量,僅僅是2017年,新開張非公醫院就超過2000家,新開診所超過1.3萬家。這么多的醫院和診所開張,哪里去找合適的、符合要求的診所經理和醫院的CEO,CMO,COO,CFO呢?
實在沒辦法了,只好先招了人再說,招進來了再培訓,邊使用邊培訓。于是乎,醫院和診所的業務量還沒火起來,形形色色的診所和醫院管理運營的培訓課程先火起來了。
現在大多數的診所和醫院管理的會議和培訓課程都是臨時湊的講者,臨時想的題目,臨時搭的草臺班子,有的是會議開始前幾天還在換講者換題目。2-3天的課程明顯的就是臨時湊出來的,不系統、不全面、不權威、不專業、不對路、不好使。
參加這種不成體系的培訓也會有用處,但是往往收獲不會太大,因為真正管理得好,又講得好,有干貨,又能給人啟發的講者實在不多。通常來講,一般臨時搭的草臺班子會議或課程中,能有10%的講者或者是內容能讓人眼前一亮就不錯了。
一般的2-3天的拼盤課程是按照講者來設計的,能夠拉到幾個人就算幾個人,誰能來誰不能來無法確認,只能給講者一個大方向和題目,事先根本無法拿到講者的課件,講者之間的講課內容根本無法事先溝通,講課時也無法前后呼應。課程的內容和水平完全看講者,還要看講者的心情和狀態。
類似的會議和課程很多,但是講來講去就是這些內容,請來請去就是那幾位講者的老面孔,炒冷飯的多,能給人啟發的少,講課的PPT做一次可以至少用個一年,半年更新一次的已經算是業界良心了。
而系統打磨過的課程體系就完全不同,這種培訓課程應該是以內容為主,內容要系統、全面、成體系、前后呼應、上下銜接,內容設計好了,再去考慮邀請哪位講者最合適,所邀請的講者不一定是名氣最大的,但一定是最適合的。
每一位講者的內容都是需要去打磨的,課程組織者要和講者進行不止一次的溝通,從內容到形式,從教學案例到互動溝通,從講者自己的內容到不同講者間內容的呼應和銜接,每個環節都要反復修改,不斷推敲。
一個好的診所和醫院管理課程不應該是一個2-3天就可以完成的拼盤,應該是系列課程,是長時間的系統解決方案。不應該僅僅是講者在講,學員在聽,應該要有更多的形式,應該是更加注重實操案例,要給大家拿回去可以用的工具,要有更多的學員參與討論和互動的環節,講者要給學員更多的Inspiration,要安排醫院和診所的參觀和學習,要安排一定的實習機會,要安排培訓課程結束后的各種活動,不僅僅要安排Onsite的Offline的培訓和學習,還要安排Online的學習機會。
是的,是有點像MBA和EMBA課程,但是內容和形式比MBA和EMBA還要豐富,還要實用,還要多元化,是要符合標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