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咨詢機構是政府和企業的“外腦”,其主要任務就是為政府和企業的決策科學化服務。咨詢不是決策,但它可以彌補決策者職責與能力之間的差距,根據決策者的委托,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已掌握的調查材料,為政府出謀劃策,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進行診斷,為決策者提供科學合理的一種或多種可供選擇的建議或方案,從而減少決策失誤,把決策納入科學軌道。
2.
咨詢機構往往集中了一定數量的各方面的專家和學者,擁有大量的信息、經驗、知識和先進技術,可以隨時提供給用戶,促進科學技術以及情報信息的橫向交流和轉移。通過咨詢的橋梁作用,可以把科技研究的新成果,不斷地轉移到生產實踐中去。彌補用戶在科技、信息上的不足,有利于擴大用戶的信息容量,促進各行各業的知識更新。對于一般企業難以勝任的復雜課題和科研項目,咨詢機構可以迅速集中大批科技人員和有關方面的專家,提供比較完備的研究手段,促成新的科研成果的產生或新的突破。這對中小企業尤其有利。
3.通過國際咨詢服務,擴大了國際技術經濟合作的內容,也有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二戰以后,特別是60年代以來,由于科技革命的影響,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一體化日益深化,國際間的經濟合作方式,除商品交易外,出現了國際投資、承包工程、勞務輸出、技術貿易和咨詢服務等屬于服務貿易范圍的多種交流形式。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近年來更是積極開展技術貿易和國際咨詢。隨著國際咨詢業務的發展,尤其是工程技術咨詢,許多西方國家在為國外客戶委托的項目進行咨詢服務時,在它的工程技術設計中,往往采用本國的設備、產品和材料,這樣就帶動了出口貿易,拓展了國際商務,不僅增加了國家的外匯收入,也有利于本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