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芳專刊:從醫療黑幕看醫患關系
日期:2015-07-07 17:25 閱讀次數:
在幾乎每個網站上,關于“醫療黑幕”的帖子都是最熱門的帖子之一,最近在貓撲網站上,一篇醫生自揭“藥扣”現狀的帖子也獲得熱捧,網友們從中看到了時下醫療體制中仍存在的很多“黑洞”。
自從醫療體制改革以來,中國醫療行業的種種怪現象就一直沒有斷過,什么看不起,“辛苦三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以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醫患矛盾、職業醫鬧等等不一而足的亂象,無一不在一次
的告訴我們,是該做點什么了。
“大家對"神帖"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說出了對體制的思考,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把矛頭指向醫療人員本身。我們今天剛剛開完培訓課,有醫務人員發言,流著淚說,我們的一點差錯可能造成患
者無可挽回的損失。這樣的錯誤,一旦發生,就沒有機會改正。這是真實的一幕,我們的醫生不是惡魔,這個群體有害群之馬,但不是全部,我們需要保持絕對的自省精神和感恩意識。”那位不愿具名
的醫院管理人員說。
本來,筆者作為業內人士,耳聞或遭遇醫患糾紛的事,可以說是跟開車磕磕碰碰一樣,總是難以避免。因而,一直以來,我對各路媒體為吸引眼球而爭相炒作的醫療糾紛、醫療事故之類,從來是置若罔
聞,更不欲略置一辭。
但是,醫患關系的惡化,雙方的互不信任,從經濟學上看,會加大成本,從社會學上看,會摧毀本來就十分稀缺的道德與價值體系,受損的將是社會中的每個人。就這個敏感話題,譚老師主要有以下觀
點:
一、醫療糾紛、醫患關系問題的實質
首先,醫院管理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醫療糾紛、醫患關系等問題的實質,是法律上對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界定不清,患者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途徑不
明,社會醫療制度中,風險防范即保險制度不完善。
二、醫療服務是高風險服務
醫療服務是一種面對無數未知領域的高風險服務,有其不確定性。據統計,即使在發達國家,臨床醫療確診率也僅有70%左右。可以說,沒有任何一位醫生敢保證不誤診、不漏治。作為發展中的科學,人
們至今還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并尋找解除疾病的辦法,即使醫學家開始從基因水平認識疾病,人類對癌癥、艾滋病等仍沒有根治手段。
三、醫療服務是特殊服務
醫療服務是一種不同于其他服務的特殊服務——它既服務于軀體,也服務于精神;既服務于生命的每一階段,也服務于從出生到臨終的生命全過程,甚至已發展成為從生前到身后的“超生命全程”服務
。譚小芳老師認為,醫療服務的對象也是特殊的——接受服務的大多是痛苦中的病人和情緒焦慮的患者家屬。因此,當你幫助患者解除病痛、恢復
健康時,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容易被病人千恩萬謝;但如果你的服務有缺陷,醫療服務的提供者也最容易受到指責。
四、醫療服務面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醫療服務還是一種“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服務,它面對的是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若干年前,當“看病難”還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抱怨時,兩個產婦擠在一張病床上也會覺得“幸福”。而現在,人
們希望醫院有適宜自己的更好的軟硬件環境。對醫療效果過高的期望值,加上對醫療高風險的認知缺乏,許多病人與醫院的糾紛就因此引發。
五、醫療服務的“政策性”
醫療服務的另一個因素是“政策性”的。在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過程中,醫療機構擔負著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控制醫藥費用雙重任務,成為各方利益沖突的交匯點,社會各方面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關
注程度、監督力度不斷加大。
六、醫患關系,如履薄冰
通過非正常的途徑,將屠刀看向醫院,目的只是為了向醫院詐取錢財--惡意向醫院討要說法,已經成為一個怪胎,侵蝕著醫院、廣大患者的共同利益。醫患雙方之間,越來越難以達成互相信任:有的患
者擔心自己看病被宰,有的患者擔心醫生不給用藥;而醫生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旦出現醫患糾紛,最擔心這只幕后“黑手”,采取“下三濫”的手段,打著“維權行為”的幌子,動輒花圈、橫
幅堵門,甚至打砸恐嚇,一步步地逼迫醫院無奈就范。
本文出自價值中國:http://www.chinavalue.net/Management/Blog/2010-7-26/644976.aspx
專業專注
十四年只做一件事
12條準則
嚴格篩選講師
低價透明
講師直接報價,低于市場30%
7天不滿意
全額退款